判斷行為人在某種商品上使用某種標識的行為是否侵犯侵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時,需要區(qū)分該標識是商標意義上的使用,還是非商標意義上的使用,否則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所謂商標意義上的使用,是指在某種商品上使用某種標識的行為具有識別所述商品來源的作用。所謂非商標意義上的使用,是指在某種商品上使用某種標識的行為不具有識別所述商品來源的作用,或者將某種標識使用在非商品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商標法領域,商品與產(chǎn)品是不能混用的。事實上,在我國商標法以及有關商標保護的國際條約中,‘商品’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xiàn),而‘產(chǎn)品’的概念則難覓蹤跡。根據(jù)經(jīng)濟學的基本原理,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chǎn)品。換句話說,如果勞動產(chǎn)品不是用來交換的,不是商品。因此,在不構成商品的勞動產(chǎn)品上使用某種標識的行為,不是商標意義上的使用行為。
具體到甲公司設立的拉力車隊的上述行為,由于 標 有‘SUBARU’ 標識的駕駛員服裝是該拉力車隊的賽車手使用的,而不是在市場上銷售的,故該拉力車隊的駕駛員服裝是產(chǎn)品,而不是商品。既然該拉力車隊的駕駛員服裝不是商品,標示在其上的‘SUBARU’ 標 識 自 然 也 不 是 商 標。 由 于 不 是 在 商標的意義上將‘SUBARU’ 標識使用在作為商品的駕駛員服裝上,故該拉力車隊的上述行為不構成侵權。退一步說,即便該拉力車隊的上述行為是商標意義上的使用行為,也因為不存在混淆的可能性,而不構成侵權。之所以說上述行為不存在混淆的可能性,是因為甲公司及其經(jīng)營的拉力車隊既不生產(chǎn)駕駛員服裝,也不銷售駕駛員服裝,根本不存在產(chǎn)生混淆的市場基礎。僅因‘SUBARU’與‘SUBARU+ 星狀圖形’近似,認為會產(chǎn)生混淆的觀點完全偏離了生活的邏輯。
既然不是在商標的意義上使用‘SUBARU’標識,那么,該拉力車隊將‘SUBARU’標注在駕駛員服裝上有何作用呢?這也是前文述及的那位律師頗感困惑的問題。據(jù)汽車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介紹,該拉力車隊在駕駛員服裝上標注‘SUBARU’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兩個:
其一,識別賽車手身份。一般說來,賽車手一旦穿上標有‘SUBARU’的駕駛員服裝參加汽車拉力賽,觀眾知道該賽車手來自甲公司設立的拉力車隊。觀眾能夠作出這樣的判斷,完全是源于日常生活的經(jīng)驗,并且這種經(jīng)驗已經(jīng)上升為生活的邏輯。這是因為,設立了拉力車隊的汽車制造商還有多家,這些汽車制造商無一例外地將其汽車商標——確切地說是將與其汽車使用的商標相同的標識,使用在其設立的拉力車隊的駕駛員服裝上,以便在拉力賽中識別賽車手身份。經(jīng)驗事實表面,觀眾決不會因為汽車制造商在其拉力車隊的駕駛員服裝上使用了上述標識,天真地認為汽車制造商在宣傳和推銷某種品牌的駕駛員服裝。
其 二, 宣 傳‘SUBARU’商標注冊人的汽車商標。如果一定要說甲公司設立的拉力車隊的上述行為是一種使用‘SUBARU’ 商 標 的 行 為, 那 么, 合 符邏輯的解釋只能是,該車隊是通過在駕駛員服裝上標注‘SUBARU’ 來 宣 傳‘SUBARU’ 汽 車 品 牌。這種行為與商標注冊人在期刊、雜志上登廣告宣傳‘SUBARU’汽車品牌實質(zhì)上是一致的。其實,期刊、雜志作為《類似商品與服務區(qū)分表》中的第 16 類商品——具體屬于第 16 類商品中的 06 類小類,亦稱為1606 類似群,也是可以通過申請注冊獲得商標專用權的,如果‘SUBARU’商標注冊人在期刊、雜志上登廣告宣傳‘SUBARU’品牌汽車,那么,廣大讀者是否會認為‘SUBARU’商標注冊人在經(jīng)銷‘SUBARU’品牌的期刊或者雜志呢?基于生活中的邏輯,廣大讀者顯然不會產(chǎn)生這種認識。這是因為,‘SUBARU’商標注冊人在期刊、雜志上登廣告宣傳‘SUBARU’品牌汽車的行為并不是針對期刊、雜志本身的,亦即 期刊、雜志這類商品而言,商標注冊人并未在商標的意義上使用‘SUBARU’。因此,即便他人針對期刊、雜志申請注冊了相同或近似的商標,他也無權阻止‘SUBARU’商標注冊人在期刊、雜志上登廣告宣傳‘SUBARU’汽車品牌。
另需說明的是,甲公司的拉力車隊在駕駛員服裝上標注‘SUBARU’的行為,還使本文作者想起了前幾年曾參與討論過的相關案例:某酒廠在盛裝燒酒的玻璃瓶及其包裝盒上使用了本廠針對燒酒等含酒精飲料申請注冊的商標,某人以與該注冊商標相同的標識針對玻璃制品和包裝盒等商品提出了商標注冊申請,獲準注冊后,此人即該酒廠未經(jīng)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標為由,向某縣工商局舉報該酒廠侵權,請求某縣工商局依法處罰該酒廠。對于某人的侵權指控,某縣工商局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態(tài)度,向包括本文作者在內(nèi)的多名專業(yè)人士征詢了意見。在與該縣工商局的執(zhí)法人員討論這起商標糾紛時,本文作者表示,該酒廠的行為根本不構成侵權,理由如下:
燒酒是一種液體,商標不可能直接標注在液體上。生活的經(jīng)驗和邏輯表明,酒類商標通常都是標注在盛裝酒類的容器或其包裝盒上的,故該酒廠在盛裝燒酒的玻璃瓶及其包裝盒上使用其注冊商標的行為,完全是一種針對燒酒本身使用其注冊商標的行為,而不是針對玻璃瓶和包裝盒使用該商標的行為,亦即針對玻璃瓶和包裝盒來說,該酒廠的行為并非商標意義上的使用行為。事實上,相關公眾基于生活的經(jīng)驗和邏輯,完全可以認識到:該酒廠生產(chǎn)、銷售的是某種牌子的燒酒,而不是某種牌子的玻璃瓶或包裝盒。由于該酒廠并非針對玻璃瓶和包裝盒使用其注冊商標,故不存在侵犯涉案商標的專用權問題。經(jīng)綜合分析各方的意見,某縣工商局終采納了本文作者的觀點,沒有處罰該酒廠。